??·百強縣市、百強區強勢領跑,分別貢獻了全國經濟總量的9.33%和11.52%
??·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4.1,較上年提高3.3,東部依舊領先
??·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為64.5,較上年提高2.3,綠色底蘊更加厚實
??·中小城市投資潛力指數為84.6,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貢獻最大
??中小城市是實現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客觀評價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總結城市一般性發展規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小城市發展理論體系,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和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傾力構建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系統工程,持續18年對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進行深入系統研究。課題組累積了豐富的數據庫,同時每年召開座談會充分聽取各方專家和中小城市領導的意見和建議,構建了較為全面的指標體系,對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等進行動態監測,逐年推出階段性研究成果,從而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數據支撐,引領中小城市在踐行高質量發展實踐中發揮更積極的導向作用。課題組通過研究樹立的全國百強縣市、全國百強區、全國千強鎮等發展典型,對于推動全國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域經濟從科學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一、中小城市的范圍界定
??中小城市是指城區常住人口10萬—100萬的城市。對應到行政區劃上,中小城市有地級建制市主城區、相對獨立的市轄區、地級行政區(地區、自治州、盟)政府駐地城鎮、縣級建制市城區、縣級行政區政府駐地城鎮以及少數超級鎮鎮區等6種類型。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城市2634個。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評價對象界定為:縣級市、縣以及空間相對獨立的市轄區,以及發展基礎較好、具備“建市”條件的鎮。百強縣市:縣級市、縣、自治縣、旗。百強區:含有鄉鎮、相對獨立發展的市轄區(并剔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的市轄區)。千強鎮:全國重點鎮、各省發展態勢較好的鎮。
三、評價體系及測評結果
??(一)綜合實力指數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明確定位。綜合實力指數指標體系立足踐行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的要求,結合新時期中小城市發展特點,從現代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創新驅動引領和社會治理優化等六個方面進行評價。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4.1,與2020年相比提高了3.3。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指數達到81.5,提高了4.4;中部地區緊隨其后,指數達到74.5,提高了3.7;西部地區為68.3,提高了2.7;東北地區為67.6,提高了2.0。
??2021年百強縣市常住人口達到9288.70萬人,人均GDP為11.4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8.1萬元)的1.42倍。2021年百強縣市以占全國1.86%的國土面積和6.58%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33%的GDP和3.78%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在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江蘇昆山市連續18年穩居全國第一,而且昆山是全國唯一一個GDP突破4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的縣市。
??百強縣市作為縣域經濟“火車頭”,對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以江蘇、浙江和山東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基本形成了百強縣市、千億縣市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而寧夏靈武市、廣西平果市、新疆庫爾勒市、云南安寧市、吉林梅河口市、貴州仁懷市等進入全國百強縣市對于推動西部、東北地區省域內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同時對于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021年百強區常住人口達到10910.59萬人,人均GDP達到12.0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以占全國7.7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1.52%的GDP和4.44%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二)綠色發展指數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包括資源節約、綠色生活、污染治理和環境質量四個方面。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達到64.5,與上年相比提高2.3。近年來中小城市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方面持續發力,在資源節約、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進步尤為明顯。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綠色發展指數仍然遙遙領先,提高了2.8,達到70.7。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綠色發展指數也有所上升,分別達到61.8、54.9和57.5。
??(三)投資潛力指數
??投資潛力指數,主要用于表征城市吸納投資的潛力,投資潛力評價側重于對蘊涵在中小城市這一縣域中心的投資環境的營造和投資機會的發掘,以引導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并對投資者決策提出建議。2021年中小城市投資潛力進一步提升,指數達到84.6,與2020年相比提高了1.9,對投資潛力提升貢獻最大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分區域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小城市投資潛力指數分別為86.8、85.6、81.7和81.4,較上年分別提高了2.3、2.0、1.6和1.5。
??(四)科技創新指數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課題組結合創新資源和發展基礎,重點評估中小城市的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潛力、科技創新活力和科技創新成效等四個方面的情況。2021年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指數為61.6,盡管縱向來看仍然在進步,但與大城市相比,創新能力較弱、創新成效不顯著等問題仍然比較明顯。分區域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指數分別為69.5、59.5、55.1和54.5。在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榜單中,東部地區占63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27席、8席和2席。
??(五)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推進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戰略。課題組從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內涵出發,依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結合中小城市發展實際,從城鎮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保護四個方面進行評價。2021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為49.6,比2020年提高2.6?;竟卜盏娘@著改善是本年度推動城鎮化質量指數提升的重要動力。分區域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分別提高2.9、2.8、2.1和2.1,達到51.2、49.0、47.4和47.9。
??(六)建制鎮綜合實力指數
??考慮到建制鎮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課題組選取了鎮區建成區面積、鎮區常住人口、轄區人均GDP、轄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固定資本形成凈額、營業面積50平方米及以上超市數、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進行綜合比較,計算了建制鎮的綜合得分,千強鎮名單詳見《202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綠皮書及中小城市指數網。
??2022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及各指數指標體系詳情見《202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綠皮書和中小城市指數網。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
??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